周末,小詩在家附近的公園玩耍。小詩在“綁架自己”後,生活回歸平靜。 記者 童迪 攝
  一個11歲的衡陽小女孩,自己導演了一場“綁架案”。 
  大家瘋狂尋找她時,她只靜靜地坐在樓梯口,畫畫,等待被髮現……
  她叫小詩(化名),一個常在家旁的公園裡獨自玩耍的孩子。
  “爸爸,你去哪了?”很多家庭圍觀《爸爸去哪兒》時,這個孩子有時會念起這句。
  孩子綁架自己,只是為了見到很久不見的爸爸。
  鬧劇消歇,孤獨蝕骨。
  衡陽11歲女孩小詩(化名)終於見到了爸爸,在“綁架自己”驚動眾人後。
  長年在外打工的爸爸飛回家陪了她整三天;早晚忙著做生意的媽媽開始接她放學、帶她逛超市;學校的老師們也連番找她談心,甚至陌生人也開始關註她的成長。
  小詩說,“我錯了,但我不明白錯在哪裡。”
  媽媽說,“我實在想不明白女兒為什麼要這樣做。”
  老師說,她看似活潑其實孤獨,看似幸福其實缺愛。
  “綁架自己”
  我錯了,
  但我不明白錯在哪裡
  小詩知道自己現在備受關註。初見記者,小詩就準確判斷出,“你是從新聞上看到我的。”
  這緣於她自導自演的一場“綁架”。
  10月28日早上7點40分,因為被媽媽懷疑沒寫作業,打了兩耳光。她背著書包衝出家門。這次,她沒去學校,而是選擇往樓上走。
  坐在六樓樓梯口,小詩越想越委屈。第一次被媽媽打耳光,她突然想見遠在北京務工的爸爸。想起平時看過的偵探小說,小詩決定製造一場“綁架案”。
  她從書包里拿出便條本,在上面寫下:“準備一百萬,救你女兒,不准報警。”為避免被拆穿,小詩還刻意字跡潦草。
  等到9點媽媽出門後,小詩下樓,將書包扔在家門口地上,並把寫好的紙條貼在門上。之後,重回六樓。
  小詩“被綁架”的消息,在接下來的4個小時內迅速擴散。媽媽發動朋友在家附近尋找;爸爸立刻買機票往家趕;老師們相互打聽孩子的去向;轄區民警上門調查。
  因為一直沒接到勒索電話,家裡也無翻動痕跡。在排除了經濟糾紛等熟人作案的可能性後,警察將目光聚焦到孩子惡作劇上。他們以家為圓點,地毯式搜索。很快,在樓上找到了小詩。
  而這一切,小詩當時並不知情。
  在“被綁架”的7個小時里,她只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六樓樓梯口,一邊畫畫,一邊等待被找到。
  “綁架”之後,小詩的世界里多了無數雙關註的眼睛。
  “他們看到新聞後,一個一個地審問我。”小詩說,第二天她還被校長叫到辦公室批評,“他指著報紙上的新聞,大聲問我為什麼?”
  雖然校長試著讓小詩認識到錯誤,小詩也向校長道歉說“我錯了”,但她同時也提出疑問,“我不明白錯在哪裡。”
  當校長跟小詩說她上報紙時,小詩微微一笑,雙手一攤,聳聳肩說:“那又怎樣?”
  “想見爸爸”
  喜歡和陌生人交朋友的孩子
  面對大人疑惑的目光,小詩的回答只有一個,“我想見爸爸。”
  校長清楚記得,小詩進他辦公室時說的第一句話,就是“我的目的達到了。”她見到了常年在外打工的爸爸。
  但校長和班主任認為,這不是小詩的真實目的。“她開這個玩笑,最初可能只是想引起媽媽的註意。”班主任說,孩子想引起關註,這在平時小詩上課時也有表現。
  校長是小詩的數學老師。他說,“有時我講課或者別的孩子回答問題時,小詩會突然插嘴。她從不舉手,直接開口說話,說的內容也經常和問題無關。”他認為,“小詩其實是想用這種方式吸引老師和同學的註意。”
  小詩說,她喜歡和陌生人交朋友。看到眼熟的人或跟朋友很像的人,小詩會主動上前說,“我們能做朋友嗎?”小詩說,她用這種方式交到了很多大人朋友。
  “有次外出坐摩的回家,身上少3元錢。好心的摩的司機也讓我坐回來了。我就和他成為了朋友。”小詩驕傲地說,“交朋友的過程還不到20分鐘。”
  小詩認為,“成為了朋友,就不是陌生人了。”
  雖然這些朋友之後基本都沒再見過,也沒再聯繫。但只要看到面熟的陌生人,小詩都會打招呼。如果對方不認識她,小詩也不介意。她說,“不認識了,就再交唄。”
  在與記者接觸不到半小時後,小詩突然對記者說,“姐姐,我們做朋友吧。”
  而因為小詩的突發奇想,長年在外打工的爸爸飛回家陪了她整三天。早晚忙著做生意的媽媽開始接她放學、帶她逛超市;老師也連番找她談心,甚至陌生人也開始關註她的成長。
  “孤獨等愛”
  孩子的要求,母親有求必應,但很少關心孩子想什麼
  每個周末,小詩都喜歡在家附近的公園玩耍。公園裡人來人往,大多是父母陪孩子來玩,但她總獨自一人。
  4歲時,爸爸外出打工,一年回家一次,從沒帶她出去玩過。
  小詩不清楚爸爸的工作,校長問起,她只隱約記得,“好像是醫生吧。”當班上同學聊起爸媽時,小詩總是沉默。“偶爾會說媽媽,但絕口不提爸爸。”校長觀察發現。
  小詩說,自己很會打架,請過班上很多男生唱“KTV”(“K他一頓,踢他一腳,耶!”)。問她為什麼打架,小詩沉默了一會說,“好玩,保護自己。欺軟怕硬,這是我們班的規矩。”
  她在班上很活潑,上課也積極回答問題。但校長髮現,小詩性格其實很孤僻。
  “下課時,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圍著我聊天,但她從來不會。即使是和朋友聊天,也是說半句留半句。”對於小詩,校長言語里透著心疼,“她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,很難相信任何人。”
  小詩說,原來她和班上同學的關係都很好。但這兩年,因為爭班長,班上同學分成兩派。她是中立派,兩邊都不參與,結果兩邊同學都不理她,只有同是中立派的五六個同學和她玩。
  學校早上8點半上課,小詩7點半就出現在校門口;放學時,校門口擠滿接送的父母。大多數時候,接小詩的是媽媽的朋友。無論是校長還是班主任,從來沒見過小詩爸爸。偶爾媽媽會來學校找班主任瞭解情況,但只問學習成績。
  因為工作緣故,每天早上,小詩出門上學時,媽媽還在睡夢中,媽媽回家時,小詩已經睡著了。有時,媽媽會帶小詩一起和朋友吃飯,但“幾乎沒有心靈的溝通”。
  小詩告訴校長,寒暑假時,媽媽和媽媽的朋友會帶小詩自駕游。“九江、廣州、廬山、桂林、北京……”小詩一一對記者細數。
  校長家訪詢問小詩媽媽時發現,她知道孩子喜歡吃什麼、穿什麼、玩什麼,只要孩子有要求,幾乎有求必應,但她很少與孩子聊什麼、關註孩子想什麼,“會給錢給孩子買書,但不問書的內容。”
  “在孩子4歲最需要家人陪伴時離開,在孩子11歲進入青春期尋找參照對象時不在身邊,小詩可能會懷疑,爸爸不愛她。媽媽忙於工作,疏忽孩子的情感需求,也讓孩子缺乏完整的愛。”校長分析,小詩用這種方式引起爸爸媽媽的關註,說明她孤獨缺愛。
  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  雷昕
(編輯:SN098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vvuemnwu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