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鮮電商對食品的安全、品質、運輸等專業度要求更高。圖/東方IC
  (上接D02版)
  【數據】
  生鮮類網絡零售額2013年是130億元,增長221%,2014年預計將達到260億元,增長100%,也可能會更高一些,但其增長的速度是逐步趨緩的。根據商務部公佈的數據,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總交易額超過10萬億元,其中網絡零售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.85萬億元,生鮮類所占的比例為0.7%,不足1%。
  ——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、中國食品安全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洪濤
  冷鏈配送是生鮮電商面臨主要問題
  在被問及“你認為網購生鮮存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?”時,有將近40%的網友選擇了“產品經過運輸,是否安全保鮮”這一選項,對生鮮的安全性問題仍然是大家質疑的首因。
  洪濤告訴新京報記者,生鮮類電商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冷鏈問題,物流、配送、快遞、宅配等成本較高,一般在30%-40%,一般果蔬類生鮮物配成本超過50%,甚至100%,如果冷鏈質量不高,可能會前功盡棄。
  生鮮電商對運輸專業度要求更高
  什麼是冷鏈物流配送?對於許多普通消費者而言,食品拿在手上“該凍是凍的,該冷是冷的”便認可其為“冷鏈配送”。至於採取什麼方式才算冷鏈,概念並不清晰。
  本來生活物流部負責人介紹,生鮮冷鏈到戶配送是冷鏈物流的最後一公里延伸,一般指將包裹或食品食材從商家配送到消費者手中,其各個環節始終處於產品所必需的低溫環境下,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,減少損耗,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。
  目前國內生鮮電商採取的冷鏈配送主要有兩種:1、用製冷設備運送,如冷藏車;2、用保溫設備運送,如保溫箱。
  在美國,生鮮做得好的城市,消費者大部分都是住在獨棟的房子,亞馬遜送貨的大冷藏車也能直接開到門口。而在國內,絕大部分住樓房,這種大貨車根本開不進去,配送還得分拆到溫控箱、保溫盒,以宅配的方式送貨。
  而且,冷藏車用作冷鏈宅配工具溫控並不是最好的,弊端表現為:一旦路況複雜,低速行駛製冷能力不夠;多次開門散失冷氣;只有一個溫區;離開車廂就脫冷等弊端。而一般泡沫箱加冰則存在“續航時間短,溫度控制不強”的短處。
  我買網在線營銷部總監尚炎告訴新京報記者,與其他電商不同,生鮮電商對食品的安全、品質、運輸等專業度要求更高。不僅對食品的理解和把控提出更高要求,更需要對冷鏈運輸、生鮮採購、倉儲運營等消費者看不見的後臺加大投入,以滿足服務需求。
  與其他商品不同,無論是生肉禽蛋還是水果蔬菜,生鮮食品有著對貯藏環境更加嚴厲、保質期短、不易配送的特色。因而,生鮮食品歷來被認為是電商中“最難的一環”。
  大米、水果等也可使用“封氮”保鮮
  沱沱工社CEO杜非介紹,運輸過程中的保鮮方法有很多,如大米、一些水果,用封氮的方式,效果很好;大部分水果,用冷凍加一些化學製劑的方法;還有一種是生物方式,利用一些從水果植物中提取的物質,來保持新鮮度。
  當然,最常用的方法還是溫控,也就是冷鏈配送。
  中國的物流行業並不發達,管理也不規範。如打冷應該是正常的物流成本,美國的物流行業標準很高,要求24小時全程打冷,即使司機在休息,打冷也不停,車上有監控系統,收貨人收貨的時候,可以查看中途是否有停過機。但國內的物流,為了節約成本,經常一會兒開一會兒關,用前一段時間打冷的餘溫來保持商品的新鮮度,損耗就高。本來是10噸的東西運到北京成了8噸,那麼這2噸的損耗就加到商品成本裡面去了,讓商品價格增高。
  隨著物流技術慢慢在增長,生鮮電商逐步解決了配送的問題,能夠讓商品走得更遠,走得更快。
  專家建議
  通過規模化運營降低流通成本
  ●洪濤,中國食品安全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
  生鮮電商是電子商務的高級形式,被稱為電子商務的皇冠。如果做好了生鮮類電商,再做什麼其他電商都不會感到困難。提高生鮮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,現代化作業,並且用現代流通與之對接,避免田頭到市場的脫節問題,實現在高度信息化條件下的無縫對接,通過規模化運營降低流通成本,提高流通效率,否則生鮮冷鏈物配是不可能實現的。只有規模化、現代化了,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下來,從而居民大量的購買,從而會降低成本,同時也增加農民的收入。歐美等國家主要的生產方式是農場化生產、工業化生產、現代化生產、智能化生產,冷鏈物流容易對接,因此成本較低。而我國2億多戶農民生產,生產的分散化,生產的非標準化,再加上缺乏準確的市場引導,今天生產多了,明天生產少了,有時賺錢,有時賠本虧損,現代化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,因此難度很大。
  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電商正處於“成長期”,而不是“發展期”,“成長期”就需要國家政府給予“培育”政策,社會需要給予關愛,給予政策、財政、稅收、金融、保險等方面的支持,而不是過多地干預和過早地收稅。
  ■ 電商經驗
  預售、訂單制保證品質
  本來生活運營主管劉晨介紹,每個商品都有貨架期,就是從採摘,到倉庫,再到消費者手裡的時間。如果貨架期是三天,從運營角度來說,可以控制到每天下單,每天訂貨,每天賣。如果貨架期太短,那就要用另外的方式來銷售,一是產地發貨。比如荔枝,從產地摘下來之後,立刻裝箱,然後直接空運給消費者,省略了運到庫房的環節;另一種是預售,拿到訂單以後再去採摘。
  杜非介紹,預售制和訂單制可以保證品質,並降低價格。比如水果,不知道誰會買,四成熟或者六成熟,就採摘下來,擺放在市場上銷售;現在知道誰要了,就可以等到八成熟、九成熟才摘下來,口感自然要好很多。
  在2012年9月份,沱沱嘗試了一個新的方法,就是預訂製。每周一在網上掛出來要屠宰的豬,消費者挑選相應的部位來預訂。這樣做,各個部位都能賣出去,成本馬上降了下來。之後,贛南的有機橙,大連的藍莓,都是在沒上市之前,已經開始預售了。那麼第一批要進多少貨全都知道,基本上到了當天就一售而空,沒有任何積壓損耗。
  很多從事生鮮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的企業,沒有用預售制和訂單制,因此在庫存過程中損耗量很大。
  D02-D03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林文龍  (原標題:網購生鮮尚未“成為習慣”(2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vvuemnwu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